1.电解液相关问题
分解或挥发:电解液浓度过高、杂质过多(如金属离子)或温度失控易导致分解,产生气体(如CO₂、Li₂CO₃),增加内阻,降低电压。
浸润不良:电解液粘度过高或添加剂比例失调,导致电极材料润湿不均,活性物质利用率下降,充放电时电阻增大。
2.电极材料缺陷
均匀性差:正负极粉末团聚、涂布厚度不均,造成局部活性物质无法充分反应,电压分布不均。
集流体污染/氧化:铝箔/铜箔表面氧化或异物附着,增大接触电阻,阻碍电子传输。
3.工艺参数不当
电流密度异常:电流过高引发局部过热,加速电解液分解;电流过低导致化成不完全,SEI膜形成缺陷。
电压曲线控制失误:截止电压设置错误(过高导致析锂,过低导致容量损失)。
4.设备及环境因素
密封性差:化成柜漏气导致电解液挥发或湿气侵入,破坏SEI膜。
温度管理失效:温度传感器精度不足或加热/冷却系统故障,引发局部温差异常,影响反应速率。
湿度超标:环境湿气导致水分子嵌入石墨层,与锂离子反应生成LiOH·nH₂O,不可逆容量损失。
5.结构缺陷
内部短路/隔膜破损:装配过程中极片错位、隔膜针孔导致电流短路,能量损耗增加。
封装不良:壳体密封不严,电解液泄漏或气体逸出,电芯内压失衡。
二、低电压对电芯的影响
1.容量与能量密度下降
活性物质利用率低(如电极浸润不良区域),有效储锂量减少,标称容量无法达到设计值。
SEI膜缺陷导致锂离子传输受阻,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加速。
2.循环寿命缩短
局部析锂或枝晶生长刺穿隔膜,引发内部短路,热失控风险增加。
电解液持续分解产生固体电解质界面(SEI)层增厚,内阻累积,充放电效率降低。
3.安全性能隐患
气体析出导致电芯膨胀、壳体鼓包,严重时可能破裂或漏液。
高内阻条件下,大电流放电时温度急剧升高,热管理失效风险上升。
选用低粘度、高离子电导率电解液(如LiFSI基溶剂)。
控制杂质含量(金属离子≤1ppm),添加稳定添加剂(如VC、DTD)。
2.改进电极制备工艺
采用超声分散、球磨工艺提升粉末分散度,减少团聚。
优化涂布参数(如涂布速度、烘箱温度),确保电极厚度均匀。
清洁集流体表面(如等离子体处理),降低接触电阻。
3.精细化工艺控制
分段调控化成电流(如0.1C预充→0.2C恒流),避免过激反应。
结合CCCV模式精准控制截止电压(如三元材料4.25V vs 石墨3.65V)。
4.环境与设备升级
使用湿度≤1%RH、温度25±2℃的洁净车间环境。
配备恒温化成柜(±0.5℃精度)及在线气体检测系统。
5.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
实施化成过程实时监控(如电压-时间曲线分析),筛选异常电芯。
通过原位测试(如XRD、EIS)定位缺陷根源,迭代工艺参数。
总结:
化成工序的低电压不良多由电解液、电极材料、工艺参数及环境等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,直接影响电芯的容量、寿命及安全性。通过系统性优化材料、工艺与设备,并建立闭环质量控制体系,可显著提升电芯的一致性与性能表现。
更多资讯请关注:旋力电子